当太行山脉的晨曦刺破云层,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立于削壁千仞的红旗渠畔。此刻渠水汤汤的奔流声里,仿佛传来半个世纪前300名青年的凿石战歌。6月27日,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沿循精神图谱开启第二天的行程,在红旗渠纪念馆与青年洞的深层次对话中,用脚步丈量"人工天河"的气魄,以心灵感悟民族精神的筋骨。
探访纪念馆,溯源精神之源

上午,实践团踏入红旗渠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劳动工具、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将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十年如一日修建红旗渠的壮丽史诗徐徐展开。


“林县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豪迈的诗句,在纪念馆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林县人民面对严重缺水的困境,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修建红旗渠的征程。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队员们驻足在一张张照片前,凝视着林县人民在悬崖上打钎、放炮的场景,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炮声,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讲解员生动的讲述,让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以及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命运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徒步青年洞,践行精神之志
下午,实践团开启了徒步前往红旗渠青年洞的征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徒步过程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诗的意境。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克服了体力不支、道路崎岖等重重困难。


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长 616 米,高 5 米,宽 6.2 米。当年,300 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打通了这座山洞。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站在青年洞前,成员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青年突击队员们挥汗如雨、奋勇拼搏的身影。他们被青年突击队员们的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代发扬红旗渠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新青年担当,传承精神之魂

今日行程,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到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红旗渠精神恰似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时代的浪潮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勇毅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自力更生,不依赖外部的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不怕吃苦,勇于在艰苦的环境中拼搏奋斗;团结协作,与他人携手共进,发挥团队的力量;无私奉献,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