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文化根脉 ——我校“只有河南”思政实践教学成果展

时间:2025-11-10 10:28 浏览:作者:思政教学部

为推动思政教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引导学子在沉浸式实践中探寻中原文化根脉、厚植家国情怀,我校组织学生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展主题思政实践活动。同学们以“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文化根脉”为核心,用镜头定格感动瞬间,用文字镌刻成长感悟,让青春与文化撞个满怀。今日,我们将这份饱含深情的实践成果徐徐展开,共赴一场文化与心灵的邂逅!

一、实践光影:三维视角定格文化感悟

(一)视频一:《心声共鸣:“只有河南”的沉浸式感悟》



作品简介:聚焦学生参观过程中的真实反应与内心触动,通过镜头记录同学们观看剧目、探访场景后的所思所想,传递对中原文化的震撼与敬畏,展现实践过程中的情感共鸣。

(二)视频二:《文脉解读:“只有河南”的精神密码》



作品简介:以旁白解说的形式,结合园区场景与历史背景,深度剖析“只有河南”所承载的农耕文明、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系统解读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带领观众领略文化根脉的深厚力量。

(三)视频三:《足迹记录:“只有河南”实践行记》

作品简介:,记录学生从入园参观、剧目观看、场景探访到实践总结的过程,清晰呈现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展现思政实践的真实轨迹与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学员心得:字里行间诉说成长蜕变

张鑫杰(信息工程学院)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历史变得可感,让文化变得可触,让精神变得可传承。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抽象的目标,而是每个中国人从自己的文化根脉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自然结果。当我回望那片渐渐远去的黄土城墙,我知道,有一些东西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那是文化的自觉,是精神的觉醒,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沉的爱。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结束了,但真正的思政课才刚刚开始——它将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延续,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中体现,在我们对这一伟大时代的贡献中完成。

孙艺荧(现代服务业学院):走出“只有河南”时,夕阳正洒在夯土墙上,那些原本冰冷的黄土,此刻仿佛被历史的温度焐热。作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学生,这次“行走的思政课”让我跳出了“设计技巧”的局限,我很感恩此次的活动,它让我不虚此行,让我读懂了设计的本质:它不是线条与色彩的堆砌,而是情感的传递、精神的表达、文化的传承。未来,当我再拿起画笔或鼠标时,我会记得:设计的笔,不仅要画下好看的画面,更要画出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生活的深度。因为真正的设计,从来不是“设计”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用视觉的语言,让更多人看到历史的光芒,触摸文化的脉搏,感受生活的美好。这,就是我从河南的土地上,学到的最生动的“思政课”,也是我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者,最该坚守的初心。

贺炳堡(信息工程学院):当夕阳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夯土墙镀上最后一层暖金,这场以土地为幕、以历史为笔的思政之旅,才算真正在我心中落下帷幕。作为学生,更作为此次活动的大组长,从组织同学集合到与大家并肩坐在剧场里,我不仅是行程的参与者、协调者,更是中原文明与家国情怀的深度感知者。李家村的烟火、火车站的赤诚、苏轼笔下的风骨、天子驾六坑的厚重,四幕篇章层层递进,让我对“河南”二字的理解,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可触、可感、可共情的心灵印记。

郭姿汛(信息工程学院):“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虽然结束了,但他带给我的思考和启示,将伴随我一生。我将带着在戏剧换成中所学所感所悟,踏上新的征程,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政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此刻句向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承担起时代责任,从小事做起,付出行动,我们更要以李十一和李十八和那些村民们为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畏惧,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涂乐苒(国际经贸学院):在实践中,我真切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家村》中村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让我深受触动。这次实践让我走出了校园“象牙塔”,真切感受到农耕文明的魅力与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的使命。未来,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创新思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做文化传承的坚定守护者。

祝孟雪(电子商务学院):当历史从平面走向立体,当理论说教被情感体验所替代,其所激发的共鸣是穿透心灵的。我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近乎“经历”了那段岁月,这种共情能力,是培养家国情怀最肥沃的土壤。通过读懂河南的苦难与辉煌,厚重与坚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何谓“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故事的浓缩版。爱祖国,必始于了解并热爱她每一片独具特色的土地与她的人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站在无数先辈用血汗开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忘记“李家村”的苦难,要珍惜当下的“仓廪实”;我们应传承“红庙学校”的向学精神,用知识武装头脑;我们应怀有“天子驾六”的文化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我们更应学习“苏轼”的豁达与担当,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心系家国,砥砺前行。

郑勤政(应用外语学院):这一天,浓缩了太多感动与思考,我仿佛在精神上经历了一场洗礼,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我带着中原黄土的质朴气息,带着先民深入骨髓的坚韧精神,也带着对“青春”“生命”“传承”的全新理解,踏上归途。这堂独一无二的“行走的思政课”,清晰刻下一枚关于“根”与“未来”的印记。这印记,因历史沉淀而深刻,因当下感悟与未来期许而温暖。我们绝不会忘记过去的苦难与先辈的牺牲,也必将更珍惜当下的美好。带着这片古老土地赋予的独特力量与深沉底气,我们会更勇敢、更坚定地,走向前方铺展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刘怡畅(财会金融学院):麦子熟了几千次,河南万岁第一次!“只有河南”的“只有”,或许正是在诉说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底气:只有这片土地,能将苦难与希望、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民族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傍晚我走出那堵夯土墙,映在墙上的是那句:待你归来时,依然是少年。其实我们总在时光中匆忙赶路,为生活,学习磨钝了锋芒,后来,我们称自己为大人,觉得可以为自己保驾护航,却似乎忘了,也曾为一朵云驻足,因一个梦而心跳。但“依然是少年”,从来不是要我们永远天真、不谙世事;而是愿你我穿越风雨后,眼底依然有光,心中依然有为热爱沸腾的滚烫。这次的实践教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粒粮食、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份安宁。也让我懂得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出发时的自己!

行走中原大地,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政教育课。同学们用镜头捕捉文化之美,用文字记录成长感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未来,我校将继续依托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更多特色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让青春在服务文化传承、助力家乡发展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快速链接